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肌肉萎缩不是一种诊断,而是一种症状或体征,可能由多种疾病或因素引起。肌肉萎缩表现为肌肉体积缩小、力量减弱,常见原因包括神经损伤、营养不良、长期卧床、遗传性疾病等。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干预,如康复训练、营养补充、药物治疗等。
1、神经损伤
神经损伤是导致肌肉萎缩的常见原因之一。周围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会影响肌肉的信号传递,导致肌肉无法正常收缩,进而萎缩。例如,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炎等疾病可能引发肌肉萎缩。治疗方面,可通过物理治疗如电刺激疗法、针灸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同时结合药物如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族)辅助治疗。
2、营养不良
长期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肌肉组织无法维持正常代谢,从而出现萎缩。这种情况常见于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或饮食不均衡的人群。改善方法包括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如鸡蛋、鱼类、豆类等,同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促进肌肉健康。
3、长期卧床或缺乏运动
长期卧床或缺乏运动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肌肉需要定期活动以维持其功能和体积,长期不动会使肌肉逐渐退化。预防和治疗的关键在于增加运动量,如进行适度的力量训练、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以及康复训练,帮助肌肉恢复活力。
4、遗传性疾病
某些遗传性疾病,如肌营养不良症,会导致肌肉逐渐萎缩。这类疾病通常与基因突变有关,表现为肌肉无力、运动能力下降。治疗方面,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可通过药物如皮质类固醇延缓病情进展,同时结合物理治疗和营养支持改善生活质量。
5、病理因素
一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癌症等也可能引发肌肉萎缩。这些疾病会影响身体的代谢或免疫系统,导致肌肉组织受损。治疗需针对原发病进行,如控制血糖、调节甲状腺功能等,同时结合营养支持和适度运动。
肌肉萎缩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制定个性化方案。无论是神经损伤、营养不良还是疾病因素,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是关键。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合理的饮食调整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肌肉萎缩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肌肉萎缩,建议尽早就医,明确诊断并接受专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