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通常由细菌引起,少数情况下可能与病毒、真菌或其他病原体有关。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等,病毒性尿路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
细菌性尿路感染占临床病例的绝大多数,病原体通过尿道逆行侵入泌尿系统。大肠埃希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其表面菌毛可黏附尿路上皮细胞,引发膀胱炎或肾盂肾炎。典型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下腹坠胀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尿或发热。治疗需根据尿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同时建议多饮水促进细菌排出。
病毒性尿路感染相对罕见,常见于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艾滋病或器官移植患者。腺病毒和BK多瘤病毒是主要病原体,可导致出血性膀胱炎,表现为肉眼血尿伴排尿困难。诊断需依靠尿PCR检测,治疗以增强免疫力为主,严重时需使用西多福韦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此类感染具有自限性,但免疫功能受损者可能进展为间质性肾炎。
无论细菌或病毒引起的尿路感染,均需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避免憋尿及会阴部清洁不当。反复发作患者应排查泌尿系统结构异常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性活跃期女性需注意同房后及时排尿。出现发热腰痛或血尿持续加重时,应立即就医完善尿常规、泌尿系超声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