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ABO溶血是因母婴血型不合引发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常见于母亲O型血而胎儿A型或B型血的情况。主要表现有黄疸、贫血、肝脾肿大,严重者可出现核黄疸。治疗方式包括光疗、药物治疗、输血支持等。
1、血型不合:
当母亲为O型血而胎儿遗传父亲A型或B型血时,母体产生的抗A或抗B抗体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与胎儿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导致溶血。这种血型系统不合是ABO溶血病的根本原因,约占新生儿溶血病的60%。
2、抗体作用:
母体产生的免疫球蛋白G抗体能通过胎盘屏障,与胎儿红细胞膜上的A/B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红细胞破裂。与Rh溶血不同,ABO溶血可发生在第一胎,因自然界存在的A/B抗原使母体在孕前可能已致敏。
3、黄疸表现:
溶血产生的胆红素超过肝脏代谢能力时会出现黄疸,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并迅速加重。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是特征性表现,严重时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表现为嗜睡、肌张力减低甚至抽搐。
4、贫血程度:
溶血导致红细胞破坏可引起不同程度贫血,轻者仅表现为面色稍苍白,重者可出现心率增快、呼吸困难等代偿症状。部分患儿会出现肝脾代偿性肿大,外周血涂片可见球形红细胞增多。
5、治疗措施:
光疗是降低血清胆红素的主要方法,通过蓝光照射使胆红素结构改变便于排泄。严重贫血需输注洗涤O型红细胞,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可阻断抗体介导的溶血过程。当胆红素水平接近换血指征或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时需考虑换血治疗。
孕期通过血型抗体效价监测可预测风险,产后密切观察黄疸出现时间及进展。母乳喂养无需中断但需加强监测,适当增加喂养频率促进胆红素排泄。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注意保暖减少能量消耗,定期随访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计数。出现喂养困难、活动减少等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