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躯体症状及认知功能损害等症状。忧郁症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社会压力、慢性疾病或药物副作用等因素有关,通常需通过心理评估、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综合诊断。
1、情绪低落持续感到悲伤、空虚或无望,可能伴有自责或无用感,严重时出现自杀念头。部分患者表现为易怒或情绪波动,儿童青少年可能以烦躁易怒替代典型抑郁情绪。情绪低落常晨重夜轻,与昼夜节律紊乱有关。长期情绪低落可能影响社交功能,导致回避人际交往。
2、兴趣减退对既往热衷的活动丧失兴趣,连基本娱乐也无法获得愉悦感。可能出现社交退缩、回避亲友,甚至放弃个人爱好。严重时表现为情感麻木,对正负性刺激均反应淡漠。兴趣减退可持续数周至数月,常伴有精力下降和疲劳感。
3、思维迟缓思维联想速度减慢,表现为反应迟钝、注意力涣散和决策困难。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工作学习效率下降。部分患者伴有强迫性穷思竭虑或反复出现消极念头。思维迟缓与前额叶皮层功能异常相关,可通过神经心理学测验评估。
4、躯体症状常见失眠或睡眠过多,食欲改变伴体重波动超过5%。可能伴有慢性疼痛、胃肠功能紊乱等躯体化症状。部分患者出现性欲减退、月经紊乱等内分泌失调表现。躯体症状易被误诊为器质性疾病,需结合心理评估鉴别。
5、认知损害执行功能、工作记忆及信息处理速度受损,表现为完成任务困难、学习能力下降。可能伴有过度自责、悲观厌世等认知偏差。认知损害可能先于情绪症状出现,并与海马体萎缩等神经生物学改变相关。
忧郁症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并适度进行有氧运动。饮食应注意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坚果等食物。家属应提供情感支持,避免指责或施压。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建议尽早就诊精神心理科,通过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或遵医嘱使用抗抑郁药物等方式干预。定期复诊评估疗效,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