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瘦的人也可能得糖尿病,但概率通常低于肥胖人群。糖尿病发病与遗传、生活方式、胰岛素抵抗等多种因素相关,体型并非唯一决定因素。
体型偏瘦但存在内脏脂肪堆积的人群可能面临较高糖尿病风险。内脏脂肪会释放游离脂肪酸和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导致胰岛素抵抗。这类人群往往表现为腰围超标或腰臀比异常,即使体重指数正常也可能存在代谢异常。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慢性压力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加剧胰岛素分泌负担,逐渐引发胰岛功能衰竭。部分消瘦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自身免疫性胰岛细胞破坏,如1型糖尿病或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这类疾病与体重无关。
某些特殊病理状态可能导致消瘦与糖尿病并存。胰腺外分泌疾病如慢性胰腺炎会同时破坏胰岛细胞和消化功能,引发糖尿病与营养不良。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加速代谢消耗同时诱发糖耐量异常。恶性肿瘤消耗体质时可能伴随应激性高血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可能出现类固醇性糖尿病,同时因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导致肌肉流失。线粒体基因突变等遗传代谢缺陷也可能表现为消瘦伴糖尿病。
建议所有成年人定期监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出现多饮多尿症状者。保持均衡饮食,控制精制糖摄入,增加全谷物和膳食纤维。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增强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管理心理压力,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昼夜节律紊乱影响糖代谢。消瘦人群若确诊糖尿病,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不可盲目增加热量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