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的检查方法主要有头颅CT、头颅MRI、脑脊液检查、病理活检、PET-CT等。
1、头颅CT头颅CT是脑胶质瘤的初步筛查手段,能够快速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及周围水肿情况。CT平扫可发现高密度或低密度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有助于判断肿瘤血供情况。对于急性出血或钙化灶的检测具有优势,但对低级别胶质瘤的敏感性低于MRI。
2、头颅MRI头颅MRI是诊断脑胶质瘤的金标准,尤其是多序列MRI检查。T1加权像显示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界限,T2加权像可观察瘤周水肿范围,增强MRI能明确血脑屏障破坏程度。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有助于鉴别肿瘤分级,功能MRI可评估肿瘤与重要功能区的毗邻关系。
3、脑脊液检查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进行细胞学和生化分析,主要用于排除转移瘤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脊液中检测到肿瘤细胞可明确病变性质,但需注意颅内压增高患者存在脑疝风险。脑脊液检查对原发性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有限,更多用于评估软脑膜播散情况。
4、病理活检立体定向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是确诊依据。通过组织学观察可确定肿瘤类型和WHO分级,免疫组化检测IDH突变、MGMT启动子甲基化等分子标志物。术中快速病理能指导手术范围,最终病理报告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关键依据。
5、PET-CTPET-CT通过放射性示踪剂显示肿瘤代谢活性,常用18F-FDG评估葡萄糖代谢程度。氨基酸类示踪剂如11C-蛋氨酸对低级别胶质瘤更敏感,可辅助鉴别肿瘤复发与放射性坏死。PET-CT在放疗靶区勾画和疗效评估中具有补充价值,但一般不作为常规诊断手段。
脑胶质瘤患者确诊后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适量补充核桃、深海鱼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影像学,放疗期间注意头皮护理,出现头痛加重或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应及时就诊。康复训练需在专业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