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导致血糖长期升高的代谢性疾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糖尿病的形成与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受损、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1型糖尿病与HLA基因多态性相关,2型糖尿病则涉及多个易感基因。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概率显著增加。这类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注射液或二甲双胍片等药物控制血糖。
2、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常见于肥胖人群。脂肪组织分泌的炎症因子会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导致肌肉、肝脏等组织对葡萄糖摄取利用障碍。改善胰岛素抵抗可通过减重、运动等方式,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吡格列酮片等胰岛素增敏剂。
3、β细胞功能受损胰腺β细胞负责分泌胰岛素,长期高血糖、氧化应激等因素可导致β细胞凋亡。1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破坏β细胞所致,2型糖尿病则表现为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退。保护β细胞功能可使用西格列汀片等DPP-4抑制剂,必要时需胰岛素替代治疗。
4、肥胖因素内脏脂肪堆积会释放游离脂肪酸和炎症因子,加重胰岛素抵抗。腰围超标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指标,体重每增加1公斤,患病风险上升。控制体重需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热量食物摄入,增加有氧运动,医生可能开具奥利司他胶囊辅助减重。
5、不良生活方式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都会增加糖尿病风险。精制碳水化合物会快速升高血糖,而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影响糖代谢。改变生活方式包括规律作息、戒烟限酒、增加全谷物和蔬菜摄入,必要时可配合阿卡波糖片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
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坚持饮食控制和适度运动,建议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杂粮等,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定期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注意足部护理和口腔卫生,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出现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