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结石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胆管炎、肝脓肿、胆汁性肝硬化等并发症。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系统内形成的结石,长期存在可能导致胆管梗阻、感染及肝功能损害,主要危害包括胆道感染反复发作、肝实质损伤、门静脉高压等。建议出现腹痛、发热、黄疸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胆道感染是肝内胆管结石最常见的危害。结石阻塞胆管后,胆汁淤积容易滋生细菌,引发急性胆管炎,表现为寒战高热、右上腹剧痛、黄疸三联征。若感染未控制,细菌可经胆管逆行进入肝脏,形成肝内多发微小脓肿。反复胆管炎发作还会导致胆管壁纤维化增厚,进一步加重胆管狭窄。
长期结石刺激可造成肝实质不可逆损伤。结石梗阻导致胆管内压力增高,胆汁反流入肝血窦,肝细胞在毒性胆汁酸作用下发生变性坏死。病变区域逐渐被纤维组织替代,形成胆汁性肝硬化。此时患者可能出现皮肤顽固性瘙痒、脂肪泻、骨质疏松等胆汁淤积症状,肝功能检查显示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显著升高。
门静脉高压是晚期严重并发症。肝硬化进展可压迫肝内门静脉分支,或形成门静脉血栓,导致门静脉压力增高。患者会出现脾脏肿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时引发致命性上消化道大出血。部分病例因肝内血管床减少,还会出现肝肺综合征,表现为活动后呼吸困难、杵状指等缺氧症状。
胆管癌变风险不容忽视。结石长期摩擦胆管上皮,加上慢性炎症刺激,可能诱发胆管上皮异型增生。肝内胆管细胞癌早期症状隐匿,确诊时常已进展至中晚期,五年生存率较低。对于存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CA19-9持续升高、胆管壁不规则增厚的患者,需高度警惕癌变可能。
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应保持低脂饮食,避免油腻食物刺激胆汁过量分泌。每日适量运动有助于促进胆汁排泄,但需避免剧烈运动诱发胆绞痛。定期复查腹部超声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监测结石变化及肝功能情况。若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粪便陶土色等胆汁排泄障碍表现,须立即就医评估是否需要手术取石或胆管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