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肾内科
痢疾肠炎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发热和里急后重,严重时可能伴有脱水或便血。治疗需根据病因采取抗感染、补液及对症处理,同时注意饮食调理和休息。
1、腹痛与腹泻
痢疾肠炎最典型的症状是腹痛和腹泻。腹痛通常位于下腹部,呈阵发性绞痛,腹泻则表现为频繁排便,粪便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这是由于肠道黏膜受到病原体侵袭,导致炎症和水肿,刺激肠道蠕动加快。治疗上,轻度腹泻可通过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严重时需静脉补液。抗感染药物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常用于细菌性痢疾。
2、发热
发热是痢疾肠炎的常见症状,体温可升至38℃以上,伴随寒战或乏力。发热是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提示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治疗时需根据体温选择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同时,针对病原体的抗生素治疗是关键,如阿奇霉素或头孢类药物。
3、里急后重
里急后重是指患者有强烈的排便感,但排便量少或仅有黏液、脓血。这是直肠和乙状结肠炎症刺激的结果。治疗上,除了抗感染药物,还可使用肠道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帮助缓解症状。饮食上应避免辛辣、油腻食物,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4、脱水与便血
严重痢疾肠炎可能导致脱水和便血。脱水表现为口干、尿少、皮肤弹性差,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便血则提示肠道黏膜损伤较重,需警惕肠穿孔等并发症。治疗上,除补液外,必要时需输血或手术治疗。
痢疾肠炎的症状多样,治疗需结合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早期识别症状并及时就医是关键,同时注意饮食卫生和手部清洁,预防感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