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主要由母婴血型不合、遗传性红细胞缺陷、感染、药物因素及分娩损伤等原因引起。溶血性黄疸通常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需通过光疗、输血、药物干预等方式治疗。
1. 母婴血型不合母婴ABO或Rh血型不合是常见原因,母体产生的抗体通过胎盘破坏胎儿红细胞。患儿可能出现血红蛋白尿、黄疸进行性加重。治疗需采用蓝光照射降低胆红素,严重时需输注Rh阴性血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常用药物包括人血白蛋白注射液、苯巴比妥片等。
2. 遗传性红细胞缺陷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遗传病导致红细胞膜脆弱易破裂。此类患儿接触樟脑丸或感染后易突发溶血,黄疸多出现在出生后24小时内。需避免氧化剂接触,急性期可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必要时进行换血治疗。
3. 细菌或病毒感染新生儿败血症、TORCH感染可引发红细胞破坏。除黄疸外常伴发热、反应差等全身症状。需根据病原体选用注射用青霉素钠、更昔洛韦注射液等抗感染治疗,同时配合光疗缓解黄疸症状。
4. 药物因素母亲产前使用磺胺类、抗疟药等可通过胎盘引发胎儿溶血。患儿出生后迅速出现黄疸伴嗜睡,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给予碱化尿液处理,必要时使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抑制免疫反应。
5. 分娩损伤头盆不称或产钳助产导致头颅血肿、皮下出血时,红细胞破坏增加可继发黄疸。需监测血肿吸收情况,黄疸明显时采用双面蓝光治疗,严重贫血者输注悬浮红细胞,可辅助使用茵栀黄口服液促进胆红素排泄。
家长需每日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范围是否扩大,保证充足喂养促进胆红素排出。母乳喂养者应避免暂停哺乳,配方奶喂养可适当增加喂奶频次。保持室温24-26℃避免低体温加重溶血,出院后定期随访血常规和胆红素水平。出现拒奶、抽搐等表现需立即返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