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病理性黄疸类型,主要由红细胞破坏加速、胆红素生成过多引起,常见于ABO溶血、Rh溶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
1、ABO溶血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红细胞破坏,表现为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可通过光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严重时需换血。
2、Rh溶血母亲Rh阴性而胎儿Rh阳性引发的免疫反应,黄疸进展迅速且程度重,需紧急进行蓝光治疗和换血疗法。
3、G6PD缺乏症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导致红细胞易破裂,接触樟脑丸、蚕豆等氧化剂物质后诱发,需避免诱因并监测胆红素水平。
4、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膜蛋白缺陷使红细胞形态异常、寿命缩短,表现为慢性溶血合并黄疸,部分患儿需行脾切除术。
确诊溶血性黄疸需进行血型鉴定、溶血三项检查等,母乳喂养患儿应增加喂养频率促进胆红素排泄,出现嗜睡、拒奶等表现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