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的主要区别在于病程长短和症状严重程度,急性中耳炎通常病程短、症状明显,慢性中耳炎则病程长、症状反复。急性中耳炎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耳痛、发热、听力下降等,治疗以抗生素、止痛药和局部滴耳液为主;慢性中耳炎则多因急性中耳炎未彻底治愈或反复发作导致,症状包括长期耳漏、听力减退等,治疗需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手术或听力康复。
1、急性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儿童因咽鼓管较短且水平,更易发病。症状表现为突发耳痛、发热、听力下降,部分患者伴有耳闷或耳鸣。治疗以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克洛为主,辅以止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和局部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
2、慢性中耳炎多因急性中耳炎未彻底治愈或反复发作导致,也可能与咽鼓管功能障碍、鼻窦炎等慢性疾病有关。症状包括长期耳漏、听力减退、耳闷或耳鸣,严重者可出现鼓膜穿孔或胆脂瘤。治疗需根据病情选择药物如抗生素滴耳液、糖皮质激素、手术如鼓膜修补术、乳突根治术或听力康复如助听器、人工耳蜗。
3、预防中耳炎的关键在于增强免疫力、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和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儿童应定期接种疫苗如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成人需注意鼻腔和咽部卫生,避免用力擤鼻。急性中耳炎患者应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避免病情迁延为慢性。慢性中耳炎患者需定期复查,监测听力变化,必要时进行手术干预。
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的治疗和预防需根据病因和病情制定个性化方案,及时就医和规范治疗是避免并发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