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患者转氨酶水平通常在40-400单位每升之间波动,具体数值与肝脏炎症活动程度相关。
乙肝病毒感染后,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指标。轻度肝损伤时转氨酶多维持在40-120单位每升,常见于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状态或轻度肝炎发作。中度肝损伤表现为120-300单位每升,此时肝细胞坏死程度加重,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临床症状。当转氨酶超过300单位每升时提示重度肝损伤,常见于急性乙肝发作或慢性乙肝急性加重,可能伴随黄疸、凝血功能障碍等表现。部分暴发性肝炎患者转氨酶可达1000单位每升以上,但需注意转氨酶水平与肝损伤程度并非绝对线性相关,后期可能出现酶胆分离现象。
乙肝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转氨酶持续异常时需要完善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等检查。日常生活中需严格戒酒,避免使用损肝药物,保持规律作息,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出现转氨酶显著升高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或保肝治疗,不可自行服用药物或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