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增生性息肉通常不严重,属于良性病变,但需要定期复查以监测变化。直肠增生性息肉可能与慢性炎症刺激、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多数无明显症状,少数可能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表现。
直肠增生性息肉是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隆起性病变,病理类型以良性为主,癌变概率较低。这类息肉通常生长缓慢,直径较小,表面光滑,多见于直肠远端。患者可能因肠镜检查偶然发现,部分人会有轻微肛门坠胀感或排便后擦拭带血,但很少引起严重出血或肠梗阻。日常需注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规律排便,避免久坐和辛辣饮食刺激。
少数情况下,直径超过1厘米的直肠增生性息肉可能伴随不典型增生,存在潜在恶变风险。若息肉表面出现溃疡、质地脆硬或生长迅速,需警惕癌变可能。此类患者可能出现持续便血、黏液便、里急后重感或贫血症状,肠镜检查可见息肉形态不规则、血管分布异常。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肠镜,必要时行内镜下切除,术后仍需定期随访监测复发。
发现直肠增生性息肉后应完善病理检查明确性质,直径小于0.5厘米的息肉可暂不处理但需定期观察。日常需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适量补充西蓝花、燕麦等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避免过度摄入红肉及加工肉制品。出现排便性状改变或反复便血时需及时就诊,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5年进行肠癌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