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小孩得了抽动症可通过心理干预、药物治疗、行为治疗等方式改善症状,通常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环境刺激、心理压力、感染等因素有关。
1、心理干预:心理治疗是抽动症的重要干预手段,认知行为疗法和家庭治疗可以帮助患儿缓解心理压力,改善情绪调节能力,减少症状发作频率。家长应避免过度批评,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表达情绪。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症状较严重的患儿,常用药物包括氟哌啶醇片0.5-2mg/日、阿立哌唑片2.5-10mg/日、利培酮片0.25-1mg/日。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定期监测药物副作用。
3、行为治疗:习惯逆转训练和放松训练是常用的行为治疗方法,通过识别抽动前的先兆感觉,进行对抗性行为练习,帮助患儿减少抽动频率。家长可配合医生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逐步改善症状。
4、环境调节:减少环境中的刺激因素对缓解症状有帮助,避免患儿接触过度的声光刺激,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学习压力,适当调整课业负担,避免过度疲劳。
5、感染控制:部分抽动症患儿与链球菌感染有关,需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及时治疗相关感染性疾病。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建议进行抗感染治疗,以减少感染对神经系统的刺激。
抽动症患儿应注意饮食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全谷物、瘦肉、豆类,避免摄入过多含咖啡因的饮料。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如慢跑、游泳,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家长应定期带孩子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长期坚持干预措施,多数患儿症状可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