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普外科
胆汁淤积症可通过饮食调节、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等方式治疗。胆汁淤积症可能与胆道梗阻、肝脏疾病、药物副作用、感染、遗传因素等原因有关,通常表现为黄疸、皮肤瘙痒、脂肪泻、尿色深、乏力等症状。
1、饮食调节: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肥肉等,避免加重胆汁分泌负担。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蔬菜、水果等,促进肠道蠕动,帮助胆汁排泄。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鱼类、豆制品等,维持肝脏功能。
2、药物治疗: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每日剂量为10-15mg/kg,分次口服,促进胆汁分泌。口服消胆胺片,每次4g,每日3次,缓解皮肤瘙痒。对于感染引起的胆汁淤积,可选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每日1-2g,静脉注射。
3、手术干预:对于胆道梗阻患者,可进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解除胆道狭窄。对于严重肝病患者,可能需要肝移植手术,恢复肝脏功能。
4、病因治疗:针对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每日0.5mg,口服。对于药物引起的胆汁淤积,需停用相关药物,如避孕药、抗生素等。
5、症状管理: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片,每日10mg,缓解皮肤瘙痒。对于黄疸患者,可进行光疗,促进胆红素代谢。
日常护理中,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减少肝脏负担。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增强体质。定期复查肝功能,监测病情变化。避免饮酒和接触有毒物质,保护肝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