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可通过药物治疗、胎儿监护、饮食调整、定期复查等方式干预。该病通常由激素水平异常、遗传因素、环境刺激、肝胆代谢障碍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熊去氧胆酸可改善胆汁酸代谢,地塞米松用于促进胎儿肺成熟,消胆胺能缓解皮肤瘙痒。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肝功能指标调整用药方案。
2、胎儿监护:每周进行胎心监护和超声检查,监测胎动变化。妊娠34周后需加强监护,出现胎动减少或胆汁酸水平显著升高时考虑终止妊娠。
3、饮食调整:限制高脂食物摄入,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K补充。少量多餐有助于减轻胃肠负担,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
4、定期复查:每周检测血清胆汁酸和肝功能指标,观察黄疸程度变化。产后6周需复查胆汁酸水平,确认代谢功能恢复情况。
保持左侧卧位改善胎盘供血,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皮肤刺激,避免抓挠瘙痒部位以防感染。出现宫缩频繁或胎动异常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