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
副主任医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皮肤科
艾滋病生出的孩子可能感染艾滋病,这与母婴传播途径有关。艾滋病病毒可通过胎盘、分娩过程或母乳喂养传播给婴儿。感染风险与母亲病毒载量、分娩方式、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等因素密切相关。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母婴传播概率。
1、胎盘传播:艾滋病病毒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进入胎儿体内,尤其在母亲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或病毒载量较高时,风险显著增加。孕期定期监测病毒载量并坚持服用抗病毒药物是降低胎盘传播的关键措施。
2、分娩传播:自然分娩过程中,婴儿可能接触母体血液或分泌物而感染艾滋病病毒。对于病毒载量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孕妇,建议选择剖宫产以减少分娩传播风险。分娩过程中应避免使用侵入性操作,如胎儿头皮电极监测等。
3、母乳传播:母乳中含有艾滋病病毒,母乳喂养是母婴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艾滋病病毒阳性的母亲,建议完全避免母乳喂养,选择配方奶粉喂养。在资源有限地区,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短期母乳喂养并配合抗病毒治疗。
4、母婴阻断:母婴阻断是指在孕期、分娩期和哺乳期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降低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的风险。主要包括孕期抗病毒治疗、安全分娩方式选择、新生儿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等。规范的母婴阻断可将传播率降至2%以下。
5、新生儿筛查:艾滋病病毒暴露的新生儿需在出生后48小时内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并在6周、3个月、6个月时进行复查。早期诊断有助于及时启动抗病毒治疗,改善患儿预后。新生儿筛查结果需由专业医生解读,避免误诊或漏诊。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感染科、妇产科、儿科等。孕妇应在孕早期进行艾滋病筛查,确诊感染者需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分娩过程中需采取安全措施,新生儿需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和定期随访。通过综合干预措施,艾滋病母婴传播风险可显著降低,为下一代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