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与肺间质纤维化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五个方面。
1、发病机制: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多由长期吸烟或空气污染刺激引起。肺间质纤维化属于间质性肺疾病,病理特征为肺泡壁增厚和纤维组织增生,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暴露或自身免疫异常有关。
2、临床表现:
慢性支气管炎典型症状为持续性咳嗽、咳痰,每年持续3个月以上且连续2年发作,急性加重时可出现脓性痰。肺间质纤维化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伴有干咳和杵状指,听诊可闻及Velcro啰音。
3、影像学特征:
慢性支气管炎胸部X线可见支气管壁增厚、"轨道征",CT显示马赛克灌注征象。肺间质纤维化早期CT可见磨玻璃影,进展期出现网格影、蜂窝肺等特征性改变,以下肺野和胸膜下分布为主。
4、治疗方法:
慢性支气管炎以支气管扩张剂、祛痰药和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为主,急性期需抗感染。肺间质纤维化需使用抗纤维化药物如吡非尼酮或尼达尼布,严重病例需考虑肺移植。
5、预后差异:
慢性支气管炎经规范治疗可控制症状进展,但难以完全逆转病理改变。肺间质纤维化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约3-5年,特发性肺纤维化进展更快,肺功能呈不可逆下降。
两类疾病患者均需严格戒烟并避免呼吸道刺激物,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建议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可进行低强度有氧训练改善心肺功能。日常需监测血氧饱和度,出现气促加重或发热时应及时就医。饮食上推荐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适量补充ω-3脂肪酸有助于减轻气道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