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道寄生虫感染常见症状包括肛门瘙痒、腹痛、食欲异常、体重下降及睡眠障碍。寄生虫种类不同,症状表现有所差异。
1、肛门瘙痒:
蛲虫感染最典型表现为夜间肛门周围剧烈瘙痒,因雌虫在肛周产卵刺激皮肤所致。患儿可能出现抓挠导致的局部皮肤破损,严重者可继发细菌感染。保持患儿指甲清洁并遵医嘱使用驱虫药物可缓解症状。
2、腹痛不适:
蛔虫等寄生虫在肠道内活动可引发脐周阵发性隐痛,进食后可能加重。部分患儿伴随恶心、腹胀等消化道症状。腹痛程度与寄生虫数量相关,需通过粪便检测确诊后针对性驱虫治疗。
3、食欲异常:
早期可能出现食欲亢进伴消瘦,后期可发展为厌食。寄生虫夺取宿主营养导致代谢紊乱是主因,常见于钩虫感染引发的缺铁性贫血。需结合血液检查评估营养状况并补充铁剂。
4、生长发育迟缓:
长期慢性感染会影响营养吸收,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缓慢、面色苍白。绦虫感染可导致维生素B12缺乏,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定期监测生长曲线并及时驱虫是关键干预措施。
5、神经精神症状:
部分患儿出现磨牙、夜惊、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可能与虫体代谢产物刺激神经系统有关。严重蛔虫感染可能引发肠梗阻或胆道蛔虫症等急腹症,需立即就医处理。
预防肠道寄生虫感染需培养儿童饭前便后洗手习惯,避免接触污染土壤,生食瓜果要彻底清洗。定期清洗玩具、寝具,家庭成员应同步治疗以防交叉感染。两岁以上儿童可每半年预防性驱虫一次,流行地区需加强粪便管理。出现反复腹痛或肛周瘙痒时应及时进行透明胶带肛拭子检查或粪便虫卵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