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需要打桩的情况主要包括大面积缺损、根管治疗后冠修复、残根残冠保留、牙体薄弱需加固、牙冠高度不足五种。
1、大面积缺损:
当龋坏或外伤导致牙体组织丧失超过70%,剩余牙体无法直接支撑冠修复体时需打桩。这类缺损常伴随牙髓暴露,需先完成根管治疗清除感染源,再利用桩核系统重建牙体结构。桩体可分散咬合力,防止修复体折裂。
2、根管治疗后:
根管治疗后的牙齿失去营养供应会逐渐变脆,直接冠修复易发生牙体劈裂。桩核能通过深入根管的金属或纤维桩增强固位力,配合全冠形成"双保险"保护。前牙多选用美观的纤维桩,后牙则倾向强度更高的金属桩。
3、残根残冠保留:
牙冠严重破坏但牙根完好的情况下,经评估牙根长度足够通常≥10mm、根尖无病变时,可通过桩核修复保留天然牙根。相比种植牙,这种方式能维持牙槽骨高度,避免邻牙移位,尤其适合牙周健康的中老年患者。
4、牙体薄弱:
存在隐裂综合征、重度磨耗或氟斑牙等导致牙体强度下降时,直接修复易发生折裂。桩核系统能通过机械固位和应力分散作用增强薄弱牙体,常见于后牙区需要承担较大咀嚼力的情况。需配合全瓷冠或金属烤瓷冠使用。
5、牙冠高度不足:
临床牙冠过短<4mm导致修复体固位困难时,桩核可延长临床冠高度。通过将桩体置入根管获得"地下"固位,配合龈缘预备能增加修复体粘接面积。需注意保留至少4mm根尖封闭区防止微渗漏。
实施桩核修复后需避免啃咬硬物,选择软毛牙刷配合牙线清洁桩冠边缘。定期进行口腔检查评估桩体周围密封性,发现牙龈红肿或修复体松动及时就诊。日常可适量摄入富含钙质的乳制品、豆制品,配合咀嚼粗纤维食物刺激牙周组织血供。修复后前三个月建议每月复查咬合关系,长期维护中每半年需拍摄牙片观察根尖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