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可能由手术操作污染、患者免疫力低下、术后护理不当、假体材料排斥反应、慢性基础疾病未控制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清创手术、抗生素治疗、假体取出、免疫调节、感染灶引流等方式治疗。
1、手术操作污染:
手术过程中无菌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细菌直接植入关节腔。常见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需通过术中严格消毒和术后预防性抗生素降低风险。感染早期表现为切口红肿热痛,需及时进行细菌培养指导用药。
2、患者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营养不良患者更易发生感染。这类患者术后需密切监测体温和炎症指标,必要时使用增强免疫力的药物。感染可能表现为持续低热和关节僵硬。
3、术后护理不当:
伤口敷料更换不及时或患者早期沾水都可能导致细菌逆行感染。护理重点包括保持切口干燥清洁、规范换药流程。典型症状为切口渗液伴异味,严重者可形成窦道。
4、假体材料排斥反应:
少数患者对金属假体产生迟发型过敏反应,局部炎症反应会破坏组织屏障导致继发感染。临床表现为术后数月出现的关节肿胀和皮肤湿疹样改变,需通过斑贴试验确诊。
5、慢性基础疾病未控制:
牙周炎、泌尿系感染等慢性感染灶可能通过血行传播导致假体周围感染。术前应全面排查并治疗潜在感染灶。这类感染往往表现为术后晚期出现的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术后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C摄入促进伤口愈合;早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非负重关节活动训练;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切口;定期复查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注意观察关节肿胀、发热等异常症状,出现持续疼痛或活动受限应及时就医。建立健康档案记录体温变化和用药情况,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假体松动,控制基础疾病维持血糖血压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