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腹膜炎最有价值的检查是腹腔穿刺液检查。诊断主要依赖腹水腺苷脱氨酶测定、结核菌培养、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结核菌素试验。
1、腹水腺苷脱氨酶:
腹水中腺苷脱氨酶活性升高是结核性腹膜炎的特征性表现,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超过90%。该酶由激活的淋巴细胞分泌,在结核性炎症中显著增高,检测值超过40U/L具有重要诊断意义,可与其他类型腹水进行鉴别。
2、结核菌培养:
腹水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是确诊的金标准,但阳性率仅约20%-30%。采用液体培养系统可提高检出率,培养周期通常需2-8周。阳性结果可明确病原学诊断,同时能进行药敏试验指导治疗。
3、病理学检查:
腹膜活检发现干酪样肉芽肿或抗酸染色阳性可确诊。腹腔镜下可见腹膜充血、粟粒样结节及纤维蛋白渗出,直视下活检阳性率达85%以上。病理检查能明确病变性质,对不典型病例尤为重要。
4、影像学检查:
腹部CT可显示腹膜增厚、大网膜呈"饼状"改变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伴环形强化。超声检查能发现腹水、腹膜增厚及包裹性积液。影像学虽无特异性,但能评估病变范围及并发症。
5、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提示结核感染,但阴性不能排除诊断。γ-干扰素释放试验特异性更高,不受卡介苗接种影响。免疫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可辅助诊断,尤其在细菌学检查阴性时。
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应保证充足热量和优质蛋白摄入,每日蛋白质需求按1.2-1.5克/公斤体重计算,可选用鱼肉、蛋清、豆制品等易消化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A、D及锌元素有助于黏膜修复。急性期需卧床休息,腹水明显者应限制钠盐摄入。恢复期可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以不引起疲劳为度。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血常规及尿酸水平,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干燥,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密切接触者应进行结核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