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引发发烧可通过补液治疗、对症退热、抗生素应用、调整饮食、休息观察等方式治疗,通常由病原体感染、炎症反应、电解质紊乱、肠黏膜损伤、免疫应答过度等原因引起。
1、补液治疗:
肠胃炎伴随发烧易导致脱水,口服补液盐能纠正水电解质失衡。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注意补充葡萄糖和钠钾等电解质。儿童可选用低渗口服补液溶液,成人建议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
2、对症退热:
体温超过38.5℃需药物干预,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各年龄段患者。布洛芬具有抗炎作用但可能刺激胃肠黏膜。物理降温可采用温水擦浴,禁止酒精擦拭以免加重脱水。
3、抗生素应用:
细菌性肠胃炎需根据病原学检查选用抗生素,诺氟沙星对革兰阴性菌有效。阿奇霉素适用于弯曲杆菌感染,利福昔明可针对性治疗旅行者腹泻。病毒性肠胃炎禁用抗生素。
4、调整饮食:
急性期选择低渣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逐步过渡到低脂半流食。避免乳制品、高纤维及刺激性食物。恢复期可补充益生菌制剂,有助于重建肠道菌群平衡。
5、休息观察:
保证充足卧床休息,监测体温变化曲线。注意观察大便性状和尿量,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脱水前兆如囟门凹陷。
肠胃炎发热期间建议采用BRAT饮食方案香蕉、米饭、苹果泥、吐司,症状缓解后两周内避免生冷食物。每日分5-6次少量进食,餐后保持30分钟坐位姿势。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肠道负担。注意餐具消毒和手卫生,家庭成员需实行分餐制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