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牙齿之间出现龋洞通常由邻面龋或牙周疾病引起,可能伴随食物嵌塞、冷热敏感等症状,需通过补牙、根管治疗等方式干预。
1、邻面龋:
牙齿邻接面因清洁不到位形成龋坏,初期表现为黑线或白垩斑,逐渐发展为龋洞。需使用探针和X线检查确诊,浅龋可通过树脂充填修复,深龋伴牙髓感染时需根管治疗。
2、牙周萎缩:
牙龈退缩导致牙根暴露,邻间隙增大形成楔状缺损。多与刷牙不当、牙周炎有关,表现为冷刺激痛或机械性敏感。轻度缺损可用玻璃离子充填,严重者需牙龈移植术。
3、牙齿发育异常:
先天釉质发育不全或畸形中央尖折断,造成邻面结构薄弱易龋坏。常见于年轻恒牙,需进行预防性树脂封闭或全冠修复。
4、不良修复体:
原有充填体边缘微渗漏或悬突刺激牙龈,继发继发龋或牙槽骨吸收。需拆除旧修复体并重新制备洞型,必要时联合嵌体修复。
5、牙结石压迫:
邻面牙结石长期堆积压迫牙龈乳头,导致牙龈萎缩形成黑三角。需通过超声洁治去除结石,配合牙线及间隙刷维护邻面清洁。
日常需使用牙线清理邻面,选择含氟牙膏增强釉质抗酸能力,限制高糖饮食摄入。每半年进行口腔检查,发现早期龋坏及时处理。牙周炎患者需定期接受龈下刮治,避免骨质持续流失。出现自发痛或牙龈脓肿需立即就诊,防止感染扩散至颌面部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