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期外阴瘙痒可能由卫生巾过敏、局部潮湿刺激、阴道炎、激素波动、外阴皮肤病变等原因引起。
1、卫生巾过敏:
部分女性对卫生巾材质中的荧光剂、香料或吸水因子过敏,接触后会出现外阴红肿瘙痒。建议更换无添加的纯棉卫生巾或使用月经杯,过敏严重时可遵医嘱服用抗组胺药物。
2、局部潮湿刺激:
经血浸渍及卫生巾长时间包裹会导致会阴部潮湿闷热,破坏皮肤屏障引发瘙痒。需每2-3小时更换卫生巾,如厕后用清水冲洗外阴,保持干燥可穿纯棉透气内裤。
3、阴道炎发作:
经期免疫力下降易诱发念珠菌性阴道炎,典型表现为豆腐渣样白带伴剧烈瘙痒。需通过白带常规确诊,常用克霉唑栓、硝酸咪康唑栓等抗真菌药物治疗。
4、激素水平波动:
经前雌激素下降会减少阴道分泌物,导致黏膜干燥瘙痒。可适量使用维生素E软膏滋润,避免抓挠损伤皮肤,症状持续需检查激素六项。
5、外阴皮肤病变:
湿疹、银屑病等皮肤病在经期可能加重,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脱屑。需皮肤科活检确诊,局部可涂抹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等弱效激素药膏。
经期需特别注意会阴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2次,避免使用碱性沐浴露。饮食上减少辛辣刺激及高糖食物摄入,可适量补充含益生菌的酸奶。选择宽松透气的全棉内裤并每日更换,避免久坐导致局部温度升高。若瘙痒伴随异常分泌物或皮肤破损,应及时就诊妇科排除器质性疾病。平时可通过盆底肌锻炼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月经结束后持续瘙痒需完善阴道微生态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