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的临床类型主要包括腹股沟疝、股疝、脐疝、切口疝和白线疝五种。
1、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类型,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根据疝囊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可分为斜疝和直疝。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疝囊经腹股沟管深环突出;直疝则好发于老年男性,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向前突出。两种类型均可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站立或咳嗽时明显,平卧后多可自行回纳。
2、股疝:
股疝是指腹腔脏器经股环进入股管形成的疝,约占腹外疝的3%-5%,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由于股管周围韧带结构坚韧,股疝容易发生嵌顿和绞窄。典型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的半球形突起,体积较小但疼痛明显,需特别注意与腹股沟疝鉴别。
3、脐疝:
脐疝是腹腔内容物经脐环突出的疝,分为婴幼儿型和成人型。婴幼儿脐疝多可自愈,表现为哭闹时脐部膨出;成人脐疝常见于肥胖、腹水患者,疝环较大且容易发生嵌顿。妊娠期女性因腹压增高也易发生脐疝,产后多需手术修补。
4、切口疝:
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发生的疝,占腹外疝的10%-15%。主要与手术切口感染、缝合技术不当、术后腹压增高等因素有关。表现为原手术切口处出现可复性包块,随时间推移疝环会逐渐扩大。肥胖、营养不良、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更易发生。
5、白线疝:
白线疝是发生于腹白线的疝,多见于20-50岁男性。由于腹白线处存在先天性缺损或薄弱,腹腔内容物可在此突出形成疝。上腹部白线疝较常见,表现为腹中线处小而硬的皮下结节,咳嗽时可能有冲击感,易误诊为脂肪瘤。
腹外疝患者应注意控制体重,避免提举重物、慢性咳嗽等增加腹压的行为。日常饮食宜选择高纤维食物预防便秘,适当进行腹肌锻炼增强腹壁强度。出现疝块突然增大、疼痛加剧或无法回纳时需立即就医,警惕嵌顿疝和绞窄疝的发生。不同类型腹外疝的治疗方案存在差异,需由专科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