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原因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流感病毒感染、肠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以及非感染性因素。
1、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婴幼儿常见病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感染后除发热外,常伴随鼻塞、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该病毒具有自限性,病程通常持续5-7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补充水分。
2、流感病毒感染:
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可引起突发高热,体温常达39℃以上,伴有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流感具有较强传染性,在冬春季高发。确诊后48小时内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可缩短病程,需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呕吐、精神萎靡等重症表现。
3、肠道病毒感染: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肠道病毒常引起夏季发热,多伴随口腔疱疹或手足皮疹。患儿可能出现食欲下降、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该类型发热具有周期性特点,体温波动较大,需注意预防脱水,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
4、细菌感染因素:
中耳炎、尿路感染等细菌感染也可导致发热,这类发热往往持续不退,需通过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鉴别。细菌性感染通常需要抗生素治疗,未经规范治疗可能发展为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5、非感染性因素:
疫苗接种反应、幼儿急疹、川崎病等非感染因素同样会引起发热。这类发热通常伴随特征性表现,如玫瑰疹、结膜充血等。需结合发病时间、皮疹形态等进行鉴别,避免过度使用抗感染药物。
当宝宝出现发热时,建议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液体摄入,选择米汤、稀释果汁等易吸收饮品。室温维持在24-26℃,穿着纯棉透气衣物。可进行温水擦浴物理降温,避免使用酒精擦拭。监测体温变化频率应保持每4小时一次,若持续高热超过72小时或出现抽搐、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哺乳期母亲应继续母乳喂养,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有助于增强婴儿抵抗力。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泥,如苹果泥、梨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