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镜治疗后大便出血可能由检查操作损伤、肠道炎症、息肉切除后创面渗血、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止血药物、创面保护、抗感染治疗等方式处理。
1. 操作损伤: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器械摩擦可能导致黏膜轻微损伤,表现为少量鲜红色血丝附着于粪便表面。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可自行愈合。
2. 肠道炎症:原有肠炎患者黏膜脆弱更易出血,常伴腹痛腹泻。需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酪酸梭菌活菌胶囊等药物控制炎症。
3. 息肉切除渗血:息肉电切术后创面结痂脱落时可能出现暗红色血便,可能与过早进食粗纤维食物有关。建议使用铝镁加混悬液、康复新液保护创面。
4. 凝血异常:长期服用抗凝药或血小板减少患者出血风险增高,需监测凝血功能。严重出血需静脉注射蛇毒血凝酶或输注血小板。
术后24小时内应禁食,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避免剧烈运动。若出血持续超过48小时或出现头晕心悸,须立即返院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