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镜是一种通过内窥镜观察结肠和直肠内部情况的检查方法,主要用于筛查、诊断和治疗结肠疾病。结肠镜检查可能由肠道息肉、炎症性肠病、结肠癌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无痛结肠镜、普通结肠镜、染色内镜、超声内镜、胶囊内镜等方式进行检查。
1、肠道息肉肠道息肉可能与遗传因素、长期高脂饮食、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对于较小的息肉,可在结肠镜下直接切除;较大的息肉可能需要分次切除或手术干预。常用药物包括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美沙拉嗪肠溶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但药物无法消除息肉,仅能缓解相关症状。
2、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可能与免疫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环境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体重下降等症状。结肠镜检查可明确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治疗需结合药物控制炎症。常用药物包括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泼尼松片、英夫利西单抗注射液等,严重者可能需要生物制剂或手术治疗。
3、结肠癌结肠癌可能与遗传性息肉病、长期溃疡性结肠炎、高红肉饮食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便血、肠梗阻、贫血等症状。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肿瘤组织并取活检,早期癌变可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中晚期需结合手术和放化疗。诊断后需避免自行用药,应遵医嘱使用奥沙利铂注射液、卡培他滨片、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等抗肿瘤药物。
4、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精神心理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交替等症状。结肠镜检查主要用于排除器质性疾病,治疗以调节胃肠功能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匹维溴铵片、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蒙脱石散等药物,同时需配合饮食调整和心理疏导。
5、缺血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可能与动脉硬化、低血压、血管痉挛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突发腹痛、血便、腹泻等症状。结肠镜下可见特征性黏膜改变,轻症以禁食和药物保守治疗为主。常用药物包括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前列地尔注射液、酪酸梭菌活菌散等,重症出现肠坏死时需紧急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结肠镜检查前需严格按医嘱进行肠道准备,包括低渣饮食、服用清肠药物等,检查后2小时内禁食,避免剧烈活动。日常应保持膳食纤维摄入,控制红肉及加工食品,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筛查。若检查后出现持续腹痛、发热或便血,应立即就医。有心脏病、凝血功能障碍等基础疾病者需提前告知医生评估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