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挠后出现风团可能由荨麻疹、皮肤干燥、接触性皮炎、胆碱能性荨麻疹、昆虫叮咬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组胺药物、保湿护理、避免刺激源等方式缓解。
1、荨麻疹:
荨麻疹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局限性水肿反应,典型表现为瘙痒性风团。常见诱因包括食物过敏、药物反应、感染等。急性发作时可使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第二代抗组胺药控制症状,慢性患者需排查潜在病因。
2、皮肤干燥:
皮脂分泌减少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轻微摩擦即可诱发瘙痒-搔抓循环。秋冬季节或频繁洗澡人群易发,表现为干燥鳞屑伴抓痕。建议使用含尿素、神经酰胺的保湿霜,沐浴水温控制在37℃以下,避免使用碱性清洁产品。
3、接触性皮炎:
皮肤接触过敏原或刺激物后出现的Ⅳ型变态反应,常见致敏源有金属镍、染发剂、洗涤剂等。除风团外还可出现红斑、水疱,斑贴试验可明确致敏物质。治疗需彻底脱离过敏原,急性期可用炉甘石洗剂收敛止痒。
4、胆碱能性荨麻疹:
运动、情绪紧张等导致体温升高时发病,表现为1-3毫米的针尖大小风团,伴明显刺痒感。发病与乙酰胆碱释放相关,避免剧烈运动、及时降温可预防发作,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酮替芬等抗过敏药物。
5、昆虫叮咬:
蚊虫唾液中的蛋白质引发机体过敏反应,叮咬处出现红色丘疹或风团,中央可见针尖大小咬痕。儿童反应常较剧烈,可能形成大疱。局部冷敷可缓解肿胀,必要时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避免抓挠继发感染。
日常需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刺激,饮食避免辛辣食物及已知过敏原,洗澡后及时涂抹保湿产品。若风团持续超过24小时、伴随呼吸困难或面部肿胀等全身症状,需立即就医排除血管性水肿等严重过敏反应。记录发作时间、诱因及伴随症状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不建议自行长期使用激素类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