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便血可能由肠道炎症加重、溃疡形成、血管损伤、继发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炎治疗、止血药物、营养支持、手术干预等方式缓解。
1、肠道炎症加重:克罗恩病活动期肠道黏膜持续充血水肿,炎症因子侵蚀肠壁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建议使用美沙拉嗪缓释片、泼尼松片、硫唑嘌呤片控制炎症,同时避免辛辣刺激饮食。
2、溃疡形成:深大溃疡穿透黏膜下层累及血管丛,可能与免疫异常、菌群紊乱有关,常伴腹痛、里急后重。需采用英夫利西单抗注射液、阿达木单抗注射液促进溃疡愈合,必要时行内镜下止血。
3、血管损伤:肉芽肿性病变压迫肠壁血管导致机械性损伤,或炎症介质引发血管炎性改变。表现为暗红色血便或柏油样便,可使用凝血酶冻干粉、蛇毒血凝酶注射液局部止血。
4、继发感染:肠道屏障破坏后继发艰难梭菌等病原体感染,加重黏膜糜烂出血。需联合甲硝唑片、万古霉素胶囊抗感染治疗,并补充益生菌调节微生态平衡。
急性期建议选择低渣流质饮食,补充铁剂预防贫血,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和粪便隐血,若出血量超过400毫升或出现休克体征需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