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肠梗阻可通过胃肠减压、药物治疗、营养支持、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麻痹性肠梗阻通常由术后并发症、电解质紊乱、腹腔感染、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
1、胃肠减压通过鼻胃管或肠梗阻导管引流胃肠内容物,减少肠腔压力。适用于腹胀明显或呕吐频繁的患者,需配合禁食禁水。操作时需监测引流液性状和量,警惕电解质失衡。若合并肠穿孔或绞窄性肠梗阻需紧急手术。
2、药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新斯的明注射液促进肠蠕动,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止吐,头孢曲松钠抗感染。禁用阿片类镇痛药以免加重肠麻痹。电解质紊乱者需静脉补充氯化钾注射液纠正低钾血症。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适应证。
3、营养支持急性期需全肠外营养,待肠鸣音恢复后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可选用短肽型肠内营养粉剂,从少量温水开始尝试。恢复期饮食应低渣、低脂、高热量,避免牛奶等产气食物。每日监测体重及白蛋白水平。
4、物理治疗腹部热敷配合顺时针按摩可促进肠蠕动,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病情稳定后可尝试下床活动,从床边站立逐步过渡至步行。针灸足三里、天枢等穴位也有辅助作用。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肠扭转。
5、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肠坏死、穿孔者。常见术式包括肠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必要时行肠造口术。术后需加强抗感染治疗,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预防切口感染。高龄患者需警惕术后再发梗阻。
麻痹性肠梗阻患者恢复期应保持规律作息,每日进行腹部按摩和适度行走。饮食需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选择粥类、烂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豆类、洋葱等产气食物。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腹部CT,观察肠管恢复情况。出现持续腹胀、呕吐等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