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后脱位的典型体征主要有患肢缩短、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畸形、弹性固定、臀部可触及股骨头、患侧膝关节轻度屈曲等。髋关节后脱位多由高能量创伤引起,需及时就医复位。
1、患肢缩短髋关节后脱位时股骨头移向后方,患侧下肢因肌肉牵拉出现明显短缩,测量髂前上棘至内踝的距离较健侧缩短。患者仰卧位可见双侧足跟不等高,常伴有骨盆倾斜。这种机械性短缩需通过影像学检查与骨折相鉴别。
2、屈曲内收内旋畸形由于髂股韧带和坐股韧带的牵拉,患髋被迫处于屈曲45度、内收30度、内旋20度的特征性姿势,主动及被动活动均受限。这种畸形体位与髋关节前脱位的外展外旋畸形形成鲜明对比,是临床鉴别的重要依据。
3、弹性固定脱位的股骨头卡压在髋臼后缘,关节囊和韧带处于紧张状态,当尝试轻微活动患肢时可感受到弹性阻力,松手后肢体自动回弹至畸形体位。这种特殊体征提示存在机械性交锁,强行活动可能加重关节囊损伤。
4、臀部触及股骨头在臀大肌深部可触及异常隆起的股骨头,伴有明显压痛。触诊需与坐骨结节相鉴别,后者位置更靠内侧且无压痛。部分肥胖患者可能因软组织肥厚导致触诊不清,需结合影像学确认。
5、膝关节屈曲患侧膝关节常保持轻度屈曲状态,是为减轻坐骨神经张力的代偿性体位。若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可能出现足下垂或小腿外侧感觉减退,需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评估。
确诊髋关节后脱位后应立即制动患肢,避免自行复位尝试。转运时需保持髋膝关节屈曲体位,使用枕头支撑患肢。复位后3个月内限制深蹲、盘腿等动作,康复期可进行直腿抬高、踝泵训练等肌肉锻炼,定期复查排除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日常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