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6.7毫摩尔/升和糖化血红蛋白7.6%已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可能与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受损、肥胖、长期高糖饮食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控制血糖。
1、遗传因素糖尿病具有家族聚集性,直系亲属患病者发病概率增高。遗传缺陷可能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或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此类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避免高糖饮食,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格列美脲片、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等药物。
2、胰岛素抵抗肌肉、脂肪等组织对胰岛素反应性降低,迫使胰腺代偿性分泌更多胰岛素。长期胰岛素抵抗会加重β细胞负担。改善措施包括减重、增加运动,医生可能开具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达格列净片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
3、β细胞功能受损胰腺中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衰退,导致胰岛素绝对不足。这种情况常见于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晚期。治疗需结合胰岛素注射液(如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等药物,同时严格限制单糖摄入。
4、肥胖因素内脏脂肪堆积会释放游离脂肪酸和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体重指数超过28者需通过低热量饮食和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减重,医生可能建议联用利拉鲁肽注射液、阿卡波糖胶囊等控制餐后血糖。
5、饮食不当长期摄入高升糖指数食物会导致血糖波动过大,加速β细胞衰竭。建议选择全谷物、豆类等低升糖食物,分餐制进食,配合罗格列酮钠片、格列齐特缓释片等药物稳定血糖水平。
确诊糖尿病后需建立血糖监测记录,每日测量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饮食控制需保证每日膳食纤维摄入30克以上,优质蛋白占总热量15%-20%。运动选择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定期检查眼底、尿微量白蛋白及周围神经功能,预防并发症发生。出现心悸、冷汗等低血糖症状时立即进食15克碳水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