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贫血可能由病原体直接破坏红细胞、铁代谢紊乱、骨髓造血抑制、慢性炎症反应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感染治疗、铁剂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营养支持等方式改善。
1.病原体破坏疟原虫等病原体直接侵入红细胞导致溶血,表现为寒战高热、酱油色尿,需使用青蒿琥酯等抗疟药物控制感染,配合输血支持治疗。
2.铁代谢异常感染时铁调素水平升高阻碍肠道铁吸收,常见乏力、苍白,可补充多糖铁复合物等铁剂,同时治疗幽门螺杆菌等慢性感染灶。
3.骨髓抑制结核杆菌等病原体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伴随消瘦、低热,需利福平联合异烟肼抗结核治疗,必要时使用重组人促红素刺激造血。
4.炎症因子慢性感染时白细胞介素6等细胞因子干扰促红素作用,表现为持续低热、C反应蛋白升高,需控制化脓性扁桃体炎等原发感染,补充维生素B12改善贫血。
日常需保证瘦肉、动物肝脏等富铁食物摄入,急性感染期应卧床休息,恢复期逐步增加有氧运动促进造血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