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根治性术后出血可通过压迫止血、药物止血、介入栓塞、内镜下止血、手术止血等方式处理。术后出血可能与血管损伤、凝血功能障碍、感染等因素有关,需根据具体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
1、压迫止血局部压迫是术后浅表创面渗血的首选方法。使用无菌纱布或止血敷料持续按压出血部位,通过物理压力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适用于吻合口轻微渗血或穿刺点出血,操作时需保持压力均匀,避免反复揭开敷料观察。若压迫无效或出血量较大,需及时联系医生处理。
2、药物止血遵医嘱使用蛇毒血凝酶注射液、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酚磺乙胺注射液等止血药物。这些药物通过促进纤维蛋白形成、抑制纤溶系统或增强血小板功能发挥作用。需监测凝血功能,避免过量使用导致血栓风险。合并感染时需联用抗生素,凝血因子缺乏者需补充相应成分。
3、介入栓塞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定位出血动脉后,经导管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或弹簧圈进行栓塞。适用于中等动脉活动性出血,尤其是盆腔分支血管损伤。具有创伤小、定位精准的优点,但可能存在栓塞后缺血或非靶向栓塞风险。术后需卧床制动,观察下肢血运及排尿情况。
4、内镜下止血通过膀胱镜或输尿管镜明确出血点,采用电凝、激光或氩离子束等热凝固技术封闭血管。适用于腔内可见的明确出血灶,能同时处理肿瘤残留或缝线脱落等继发出血因素。操作需严格无菌,术后留置导尿管引流,警惕膀胱痉挛或穿孔并发症。
5、手术止血对于难以控制的广泛渗血或大血管破裂,需开放或腹腔镜下探查止血。清除血肿后缝合撕裂血管,必要时结扎髂内动脉分支。可能与术中血管处理不当、吻合口张力过高有关,常伴血压波动和血红蛋白持续下降。术后需加强生命体征监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术后应保持导尿管通畅,避免用力咳嗽或过早下床活动。饮食选择高蛋白、高铁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促进创面修复。每日记录尿量及颜色变化,出现鲜红色血尿或血块需立即就医。术后2周内禁止盆浴,6周内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膀胱镜和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