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发酵的米酒能提高部分营养成分,但整体营养价值需结合具体成分和食用量评估。米酒发酵过程中会产生B族维生素、有机酸及活性肽等物质,但酒精含量增加可能抵消部分健康效益。
米酒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经酵母和霉菌发酵后,淀粉分解为小分子糖类,蛋白质部分水解为氨基酸和肽类。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代谢可产生维生素B1、B2、B6等水溶性维生素,其含量较未发酵米制品有所提升。同时产生的乳酸、乙酸等有机酸有助于促进矿物质吸收,发酵生成的γ-氨基丁酸等活性成分可能对神经系统调节有潜在益处。但需注意酒精含量通常在1%-15%之间,过量饮用可能影响营养素代谢。
发酵过程会降低米酒中部分原有营养成分。酒精可能干扰维生素B1的吸收利用,高温蒸馏工艺可能破坏不耐热营养素。传统发酵工艺若卫生控制不当,可能产生微量甲醇或杂醇油。对于糖尿病、肝病患者及孕妇等特殊人群,酒精带来的风险远超过发酵提升的营养价值。市售米酒可能添加糖分调节口感,反而增加额外热量摄入。
建议健康成年人每日饮用米酒不超过100毫升,优先选择低温发酵、无添加糖的产品。饮用时可搭配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减缓酒精吸收,避免空腹饮用。儿童、妊娠期女性及肝病患者应禁止饮用。若需补充B族维生素,更推荐通过全谷物、瘦肉等食物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