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临床表现为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症状。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或抓伤传播,发病后致死率极高。
1、前驱期症状发病初期可能出现低热、乏力、头痛等类似感冒的非特异性症状,伤口周围常有瘙痒、麻木或蚁走感等异常感觉。这些症状通常持续2-4天,随后进入兴奋期。前驱期症状容易被忽视,若近期有动物接触史需高度警惕。
2、兴奋期表现典型症状包括恐水、怕风、咽肌痉挛等。患者听到流水声或见到水时会出现咽喉肌肉剧烈收缩,导致吞咽困难;轻微气流刺激可能引发抽搐,常伴有躁动不安、幻觉等精神症状。此期患者唾液分泌增多,可能出现咬人行为。
3、麻痹期特征患者由兴奋状态转为安静,出现肢体软瘫、眼球运动障碍、面部肌肉麻痹等症状。麻痹通常从咬伤部位向全身蔓延,伴随呼吸肌麻痹导致呼吸困难。此期患者意识多保持清醒,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4、非典型表现部分患者可能直接出现麻痹症状而无明显兴奋期,多见于蝙蝠传播的狂犬病。表现为进行性肢体无力、对称性麻痹等,容易误诊为吉兰-巴雷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
5、终末期症状患者进入昏迷状态,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体温可超过40℃或低于正常,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从发病到死亡通常不超过7天,极少数病例可能存活较长时间。
被可疑动物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15分钟,并及时接种狂犬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发病后尚无有效治疗方法,预防是关键。避免接触流浪动物,家养宠物定期接种疫苗,从事动物相关工作的人员建议提前进行暴露前免疫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