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通常由流感病毒引起,主要有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丙型流感病毒等类型。流感可能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空气传播等方式传播,通常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流感可通过接种疫苗、药物治疗、日常防护等方式预防和治疗。
1、飞沫传播流感病毒可通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产生的飞沫传播。飞沫中含有病毒颗粒,健康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飞沫传播在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建议在流感高发季节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佩戴口罩可降低感染概率。
2、接触传播流感病毒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包括与感染者握手、拥抱等,间接接触包括触摸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后触碰口鼻。流感病毒在物体表面可存活数小时,勤洗手、使用消毒剂清洁常接触物品可减少传播风险。
3、空气传播流感病毒可能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颗粒传播,特别是在密闭空间内。气溶胶颗粒比飞沫更小,可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增加远距离传播的可能性。保持室内通风、使用空气净化设备有助于降低空气传播风险。
4、病毒变异流感病毒具有较高的变异能力,特别是甲型流感病毒。病毒通过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不断改变表面蛋白结构,导致人群免疫力下降。病毒变异是流感季节性流行和大流行的主要原因,需要定期更新疫苗以匹配流行毒株。
5、免疫力低下免疫力低下人群更容易感染流感病毒并发展为重症。年龄因素、慢性疾病、免疫抑制治疗等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接种流感疫苗、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和严重程度。
预防流感需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每年接种流感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接触流感患者。出现流感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扎那米韦吸入粉雾剂、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患病期间应多休息、多饮水、保持营养均衡,避免传染他人。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孕妇、婴幼儿等高危人群更应加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