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可根据病程和临床表现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代偿期患者肝功能尚能维持正常,症状较轻;失代偿期则表现为肝功能明显减退,出现多种并发症。肝硬化分期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需结合肝功能、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1、代偿期: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基本正常,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此阶段主要通过定期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和肝脏影像学检查,控制乙肝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
2、失代偿期: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显著减退,常出现腹水、黄疸、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治疗需针对并发症进行干预,如使用利尿剂呋塞米片20mg每日一次控制腹水,应用止血药物奥曲肽注射液0.1mg静脉注射处理消化道出血。
3、Child-Pugh分级:Child-Pugh分级是评估肝硬化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包括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腹水和肝性脑病五项指标。根据评分将肝硬化分为A、B、C三级,A级预后较好,C级预后较差。
4、影像学分期: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MRI可显示肝脏形态改变、门静脉高压及脾肿大等特征。通过影像学分期可辅助判断肝硬化程度,指导治疗方案选择。
5、并发症管理:肝硬化失代偿期常伴发多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感染等。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如限制蛋白质摄入、应用乳果糖口服液10ml每日三次预防肝性脑病,必要时进行肝移植。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应注重饮食调理,选择低盐、低脂、高蛋白饮食,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有助于增强体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毒载量和影像学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是延缓疾病进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