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容易得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与妊娠期生理变化、产后护理不当、肌肉劳损、激素水平波动、遗传因素等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活动受限等症状,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
1. 妊娠期生理变化妊娠期子宫增大导致腰椎前凸加重,椎间盘压力增加。孕激素松弛韧带的作用可能降低脊柱稳定性,增大的腹部重量使腰背肌群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这类生理性因素可通过产后康复训练逐渐改善,如骨盆底肌锻炼、核心肌群激活等。
2. 产后护理不当产后过早负重或错误姿势抱婴易诱发腰椎损伤。哺乳时长时间弯腰、换尿布时腰部扭转等动作重复进行,可能导致纤维环破裂。建议家长使用哺乳枕减轻腰部负担,更换尿布台高度至髋关节水平,避免突然转身或提重物。
3. 肌肉劳损妊娠期腹部肌肉分离使腰背肌代偿性劳损,产后若未及时恢复肌力平衡,易发生椎间盘机械性损伤。腹直肌分离超过2指宽时需专业康复指导,可进行死虫式运动、腹式呼吸训练等低强度锻炼。
4. 激素水平波动松弛素水平升高持续至产后数月,使韧带松弛度增加,椎间盘更易在外力作用下突出。此类情况多伴随关节松弛表现,可通过穿戴护腰支具暂时性增强稳定性,但需避免长期依赖。
5. 遗传因素存在胶原蛋白代谢异常遗传倾向的产妇,椎间盘退变风险显著增加。若直系亲属有早发性腰椎病史,建议孕前进行脊柱功能评估。产后出现持续腰痛时需排查强直性脊柱炎等遗传性疾病。
产妇预防腰突症需注重产后6个月内避免提超过5公斤重物,使用腰托辅助支撑,保持每日30分钟低冲击运动如游泳或瑜伽。出现下肢麻木、排尿困难等神经压迫症状时,需就医排除椎间盘脱出,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塞来昔布胶囊、甲钴胺片、盐酸乙哌立松片等药物配合物理治疗。哺乳期用药需严格遵循产科医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