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下腹坠痛通常由原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子宫肌瘤、经血排出不畅等原因引起。
1、原发性痛经:
月经期间前列腺素分泌增多刺激子宫收缩,导致下腹坠胀疼痛。常见于年轻女性,疼痛多出现在月经前1-2天,持续2-3天逐渐缓解。可通过热敷、适度运动缓解症状,严重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布洛芬等药物。
2、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生长在盆腔其他部位,月经期异位内膜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发进行性加重的坠痛。可能伴随性交痛、排便痛等症状。确诊需结合超声检查和腹腔镜检查,治疗包括激素类药物和手术治疗。
3、盆腔炎:
生殖道感染引发的盆腔炎症会导致经期下腹持续性坠痛,可能伴有发热、异常分泌物等症状。需进行妇科检查和病原体检测,根据感染类型选择抗生素治疗,严重者需住院静脉用药。
4、子宫肌瘤:
肌瘤压迫子宫或影响宫腔形态,导致经期子宫收缩异常引发坠痛。可能伴随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根据肌瘤大小和症状严重程度,可选择药物保守治疗或手术切除。
5、经血排出不畅:
宫颈管狭窄或子宫位置异常导致经血淤积宫腔,刺激子宫收缩引发坠痛。表现为经血流出不畅、色暗伴有血块。可通过改变体位、适度活动促进经血排出,必要时需进行宫颈扩张等治疗。
经期应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剧烈运动和生冷饮食。可适量饮用姜茶、红糖水等温性饮品,选择瑜伽、散步等温和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外阴清洁,避免盆浴和性生活。记录疼痛特点和伴随症状,若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异常出血应及时就医检查。日常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适当补充铁、镁等矿物质有助于缓解经期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