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每日排便超过3次且粪便性状改变可判断为腹泻。腹泻的界定需结合排便次数、粪便性状、伴随症状综合评估,主要有排便频率异常、粪便含水量增加、排便急迫感、腹痛腹胀、发热呕吐等因素。
1、排便频率异常:
健康母乳喂养婴儿每日排便可达5-7次,配方奶喂养通常1-3次。若排便次数突然较平日增加50%以上,或超过年龄正常范围如幼儿>3次/日,需警惕腹泻可能。早产儿或过敏体质儿童更易出现排便频率波动。
2、粪便含水量增加:
正常婴儿粪便呈糊状或软膏状。腹泻时粪便可呈蛋花汤样、水样或带有黏液,含水量显著增加是核心判断标准。轮状病毒感染常导致典型米泔水样便,细菌性痢疾则多见脓血便。
3、排便急迫感:
患儿可能出现无法控制的排便冲动或肛门失禁现象,常伴随肠鸣音亢进。这种急迫感多由肠道蠕动加快或炎症刺激引起,常见于乳糖不耐受或肠道感染早期。
4、腹痛腹胀:
约60%腹泻患儿伴随间歇性脐周绞痛,肠胀气时可触及腹部膨隆。产毒性大肠杆菌感染多引起阵发性腹痛,而沙门氏菌感染可能表现为持续性隐痛。
5、发热呕吐:
感染性腹泻常伴38℃以上发热,诺如病毒感染多见喷射性呕吐。非感染性腹泻如食物过敏通常无发热,但可能伴随皮肤湿疹或呼吸道症状。
母乳喂养婴儿应继续哺乳并增加喂养频率,可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避免高糖饮料与果汁,适当补充锌制剂有助于肠黏膜修复。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尿量及眼窝凹陷程度,若出现嗜睡、超过8小时无尿或囟门凹陷需立即就医。恢复期逐步引入易消化食物如米汤、苹果泥,暂停添加新辅食2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