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母婴传播可能由胎盘感染、分娩过程接触、哺乳传播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剖宫产、人工喂养等方式干预。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妊娠期、分娩期和哺乳期三个阶段,及时采取医学措施能显著降低传播概率。
1、胎盘感染妊娠期间HIV病毒可能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孕晚期或母亲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时,病毒载量较高会增加穿透胎盘的概率。建议孕妇在孕早期开始服用齐多夫定片、拉米夫定片等抗病毒药物,配合定期监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若出现持续发热、体重下降等症状需警惕病情进展。
2、分娩接触经阴道分娩时,胎儿可能接触含病毒的母体血液或分泌物导致感染。产程超过4小时或发生胎膜早破会显著增加风险。临床推荐病毒载量超过1000拷贝/毫升的孕妇选择择期剖宫产,同时避免使用产钳等侵入性操作。新生儿出生后需立即用温水清洗皮肤黏膜,并服用奈韦拉平口服混悬液进行暴露后预防。
3、哺乳传播母乳中含有HIV病毒,通过哺乳或混合喂养可能造成产后传播。病毒通过婴儿口腔黏膜或消化道破损处侵入,哺乳6个月以上的传播概率可达20%。确诊感染的母亲应完全避免母乳喂养,选择配方奶粉替代。若因条件限制必须哺乳,需确保母亲持续服用替诺福韦艾拉酚胺片维持病毒抑制状态,且婴儿定期接受HIV核酸检测。
4、宫内发育异常HIV感染可能导致胎盘功能异常,影响胎儿营养吸收和免疫系统发育。这类婴儿出生时常表现为低体重、小头畸形等特征,更易发生机会性感染。孕期需加强营养监测,补充铁剂和维生素D滴剂,必要时进行胎儿超声评估。出生后应接种卡介苗等疫苗的时间需根据免疫状态调整。
5、遗传易感性部分婴儿因CCR5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对HIV更易感。这类情况虽罕见,但可能导致即使规范预防仍发生感染。建议有家族感染史的孕妇进行基因筛查,新生儿使用马拉韦罗片等融合抑制剂作为二线预防方案。出现反复鹅口疮、肺炎等免疫缺陷表现时需及时进行HIV确诊试验。
感染HIV的孕妇应建立专属产检档案,妊娠期间每3个月检测病毒载量,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新生儿出生后6周、3个月需完成HIV核酸检测,18个月前禁止接种活疫苗。家庭成员需掌握正确的消毒方法,处理分泌物时佩戴手套,婴儿用品单独清洗煮沸。通过规范的三联抗病毒治疗,母婴传播概率可控制在2%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