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感染。丙型肝炎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血液中,可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传播。
1、血液传播接触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是主要传播途径。常见于共用注射器、输血或血制品、使用未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等情况。纹身、穿耳洞等有创操作若器械消毒不彻底也存在风险。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消毒规范,个人应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
2、性传播无保护性行为可能传播丙肝病毒,尤其存在黏膜破损时风险更高。男性同性性行为者、多性伴侣人群感染概率相对较高。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降低传播风险。建议高风险人群定期进行丙肝抗体筛查。
3、母婴传播感染丙肝病毒的孕妇可能在分娩过程中将病毒传给新生儿,发生概率约5-10%。妊娠期高病毒载量会增大传播风险。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母婴传播,但通过规范产检和新生儿监测可实现早期发现。哺乳传播风险较低,但乳头皲裂时应暂停母乳喂养。
4、其他潜在途径极少数情况下可能通过共用鼻吸管等特殊物品传播。日常接触如共用餐具、拥抱、咳嗽等不会传播丙肝病毒。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发生针刺伤等职业暴露后,需立即进行风险评估和预防处理。
5、高危人群防护1993年前接受过输血者、血液透析患者、HIV感染者等属高风险人群。建议避免重复使用注射器,外伤出血需妥善包扎。确诊感染者应避免捐献血液或器官,家庭成员应做好个人防护但无须过度隔离。
预防丙肝需切断传播途径,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确诊患者应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目前直接抗病毒药物治愈率超过95%。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医疗机构需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美容机构应选择正规场所进行操作。出现不明原因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