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人群增多的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饮食结构、运动不足、代谢异常、心理因素等。
1、遗传因素部分人群存在家族遗传倾向,父母双方或一方肥胖时,子女发生肥胖的概率显著增加。这类人群脂肪细胞数量较多或脂肪代谢效率较低,容易在相同饮食条件下出现体重超标。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监测体重指数,必要时通过基因检测评估风险。
2、饮食结构高糖高脂饮食的普及直接导致热量摄入过剩。精制碳水化合物和反式脂肪酸的过量摄入会扰乱能量代谢,而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摄入不足会降低饱腹感。外卖食品的油脂含量普遍超过每日推荐量,加工食品中的果葡糖浆等添加剂也会促进脂肪堆积。
3、运动不足现代生活方式中体力活动大幅减少,久坐时间延长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通勤方式从步行变为驾车,工作形式从体力劳动转为脑力劳动,休闲活动以电子设备为主,每日能量消耗较二十年前减少数百千卡。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4、代谢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会导致代谢速率降低。这类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亢进但体重持续增加,常伴有疲劳、月经紊乱等症状。二甲双胍缓释片、左甲状腺素钠片等药物可改善代谢状态,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心理因素压力性进食和情绪化饮食是隐性诱因。焦虑抑郁状态下,人体皮质醇水平升高会促进内脏脂肪沉积,部分人群通过暴饮暴食缓解情绪。认知行为疗法和正念训练可帮助建立健康饮食心理模式,严重者可短期使用氟西汀胶囊等抗抑郁药。
控制体重需要建立长期健康管理计划,包括制定个性化膳食方案,选择可持续的运动方式,保证7-9小时优质睡眠,定期进行体成分检测。对于体重指数超过28或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者,建议到营养科或内分泌科就诊,通过医学营养干预和代谢调理实现科学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