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属于需要规范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及时干预多数预后良好。病情严重程度与胸腔积液量、肺功能影响及并发症相关,主要评估指标包括胸膜增厚程度、呼吸受限情况以及是否合并结核播散。
1、胸腔积液量:
少量积液时仅表现为轻度胸痛和低热,通过抗结核治疗可完全吸收。中大量积液可能压迫肺组织导致呼吸困难,需穿刺抽液缓解症状,积液性质多为草黄色渗出液,腺苷脱氨酶水平升高具有诊断意义。
2、胸膜反应程度:
急性期胸膜充血水肿可引发剧烈针刺样胸痛,随呼吸咳嗽加重。慢性期胸膜纤维化增厚超过2毫米可能遗留限制性通气障碍,超声检查可见胸膜"毛玻璃样"改变。
3、结核中毒症状:
典型表现为午后潮热、夜间盗汗及消瘦,体温多在38℃左右波动。合并血行播散时可出现高热寒战,胸部CT可见粟粒样结节,此时需警惕结核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4、肺功能影响:
早期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肺活量下降20%-30%。大量胸水未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肺不张,后期胸膜粘连可造成永久性肺功能减损,活动后气促症状可持续存在。
5、治疗响应时间:
规范抗结核治疗2周内体温应逐渐正常,4周后胸水明显减少。若治疗1个月仍持续发热或胸水增多,需考虑耐药结核或合并感染,此时病情转为复杂型需调整方案。
患者应保证每日优质蛋白摄入不低于1.2克/公斤体重,优先选择鱼肉、蛋清等易消化蛋白。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胸痛缓解后可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每日3组每组10次。恢复期建议循序渐进增加有氧运动,从每日15分钟散步开始,监测血沉变化调整运动量。注意居室通风消毒,密切接触者需进行结核筛查。治疗期间每月复查肝肾功能,观察异烟肼等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