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茶可能滋生细菌或产生有害物质,但具体危害与储存条件密切相关。未密封冷藏的隔夜茶可能出现微生物污染、亚硝酸盐含量上升、茶多酚氧化等问题,而密封冷藏的隔夜茶通常安全性较高。
茶叶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容易滋生细菌和霉菌,尤其在室温环境下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饮用被污染的隔夜茶可能导致胃肠不适,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茶汤中的蛋白质和糖分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营养基础,夏季高温环境下风险更为明显。茶多酚氧化后会使茶汤颜色变深,口感变得苦涩,营养价值也有所下降。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延长可能微量增加,但通常不会达到危害健康的剂量。
采用玻璃或陶瓷容器密封冷藏的隔夜茶,细菌繁殖速度显著减缓。冷藏温度能抑制大部分微生物活性,茶多酚氧化进程也会变慢。茶叶中的亚硝酸盐本身含量极低,即使隔夜后也远低于食品安全标准限值。部分发酵茶类如乌龙茶、红茶等,因加工过程中已发生氧化反应,隔夜后品质变化相对较小。但孕妇、儿童及胃肠功能较弱者仍建议饮用新鲜冲泡的茶汤。
建议根据茶叶种类和个人体质决定是否饮用隔夜茶。绿茶等未发酵茶最好现泡现饮,发酵茶冷藏保存不超过12小时。使用洁净容器密封储存,再次饮用前可加热至沸腾以杀菌。出现浑浊、异味等变质现象的隔夜茶应当丢弃,避免因小失大影响健康。日常饮茶可控制单次冲泡量,既保证茶汤新鲜又避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