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主要由胆固醇沉积、胆汁淤积、胆道感染、代谢异常及遗传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溶石、体外碎石、内镜取石、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等方式治疗。
1、胆固醇沉积:
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时易析出结晶,逐渐形成结石。高脂饮食、肥胖等因素会促进胆固醇分泌,建议控制动物内脏、蛋黄等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必要时可使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调节胆汁成分。
2、胆汁淤积:
胆囊收缩功能减弱或胆管狭窄导致胆汁滞留,浓缩后形成结石。妊娠、长期禁食、糖尿病等可能引发胆汁淤积,适度运动、规律进食可促进胆囊排空,严重时需行胆囊造瘘术引流胆汁。
3、胆道感染:
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会改变胆汁酸碱度,促使胆红素钙沉积。胆道蛔虫症、反复胆囊炎是常见诱因,表现为发热、黄疸,需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控制感染后处理结石。
4、代谢异常:
肝硬化、溶血性贫血等疾病导致胆红素代谢紊乱,易形成色素性结石。这类患者常伴随皮肤瘙痒、陶土样便,需治疗原发病同时配合胆道冲洗等局部处理。
5、遗传因素:
ABCG8等基因突变可导致家族性胆固醇结石病,这类患者多在年轻时发病。建议直系亲属定期进行肝胆超声筛查,发现结石早期可通过口服胆汁酸制剂干预。
胆结石患者日常应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每日摄入25克以上膳食纤维如燕麦、杂豆等有助于降低胆汁胆固醇饱和度。规律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能增强胆囊收缩功能,避免长时间空腹。术后患者需逐步过渡饮食,从流质到低脂软食约需2-4周,期间注意补充维生素K预防出血。每年复查肝胆超声监测复发情况,出现持续性右上腹痛、皮肤巩膜黄染需及时就医。